AO基金会推出的《骨不连的治疗∶理念与临床应用》一书,作者Rene K Marti(马蒂)和Peter Kloen(克劳恩)教授长期从事骨不连的治疗和研究工作,总结了近40年的临床经验,并做了长期随访,在此基础上撰写了《骨不连的治疗:理念与临床应用》。 在编写体例上,除介绍骨不连的基础理论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骨不连治疗的新理念,并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诠释,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病例描述从锁骨开始,几乎涉及了全身各部位骨不连的治疗。诸如去皮质术、Il-izarov骨搬移术、 Pauwels外翻截骨术及诱导膜技术等,这些都在具体病例中进行了详尽描述。 每个病例从简介、术前准备及计划、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术后康复、长期功能随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描述,并配有精美图片,使临床医生有如亲历手术之感。诚然, 书中的描述并不是骨不连治疗的“仅有”方法,但一些原则性介绍和个性化解决方案,对治疗骨不连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长骨骨不连对骨科和创伤外科医生是一项挑战。骨不连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导致骨不连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对于骨不连的治疗,已报道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就包括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作者在本章提供在荷兰治疗的临床证据,证明利用PEMF刺激能够有效地治疗骨不连。
19世纪,人类首次成功地将电刺激用于治疗骨延迟愈合。不知为何,这种疗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没有引起重视。1957年,Fukuda等报道了电刺激术的首次成功应用。他们证明骨骼的机械负荷会在骨组织中产生电位。Bassett(1962)和Friedenberg(1966)等证明,骨生成可以受生物电位调节。Bassett等在狗的股骨中植入铱电极,结果显示通入小股直流电流后,阴极附近有大量的骨痂生成。
1971年,Friedenberg等报道了首次在临床应用电刺激治疗一位内踝骨不连的患者。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少有人接受这种以PEMF进行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治疗的方法。其中一些原因包括∶研究不足、没有纳入及排除标准、设备采用220伏大线圈、仅限于临床应用(无实验数据支持)。20世纪90年代,有创、微创及无创技术相继得以发展。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证实PEMF疗法在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治疗中有良好效果,成功率高达 90%。据作者所知,已有4项关于电流刺激或电磁刺激与安慰剂进行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的报道。
Gossing等(1992)发表了一篇综述回顾1977~1987年的文献报道,比较了对胫骨骨不连行电刺激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结果。他们的结论是,鉴于手术潜在的并发症及成本,应用PEMF疗法治疗骨不连应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人们发现通过有创、微创及无创的电信号转入技术,可将极其微量的电场和电磁场通入骨折部位,其中包括∶直流(DC)、电容耦合(CC)、脉冲电磁场(PEMF)、组合磁场(CMF)。PEMF和CMF也常称作感应耦合(IC)。
现代的骨骼生长刺激器主要基于感应耦合(IC)。这些仪器置于骨折部位或附近,利用单线圈或双线圈结构,在骨折部位建立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磁场。所产生的时变电场与机械负荷产生的电位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