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22-01-12 23:16:22 九利科技

[摘要]大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大健康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以及生物医药、中医药等主导产业,健康产业园区、大健康产业联盟及“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应以政策为引领,加强政府间合作,加大资本投入,以创新为驱动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强化科技应用,加快构建京津冀大健康产业现代化、数字化全产业链。

[关键词]大健康产业;健康中国;“十四五”规划;协同发展;京津冀

“十四五”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大健康产业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中, 把握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新的方向,进一步发挥京、津、冀三地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一、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义及前景

(一)大健康产业的范围界定

就与健康相关程度而言,大健康产业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层面。广义层面是指所有与健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产业链、产业体系和部门的集合;狭义层面是指与健康具有高度相关性的行业和部门的集合。大健康产业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涉及国民经济所有生产、非生产及服务领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与健康相关度较高的医疗、医药、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及食品融合等领域将催生出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大健康产业的外延。大健康产业在广义层面主要体现为观念、理论、指导方向和战略,狭义层面则更加关注产业发展的可操作性和政策措施等。在狭义层面,大健康产业可分为健康基础产业、健康支撑产业和健康服务产业三大类(见表1 )。

大健康产业的分类、特点及主要内容

(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促进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对全面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全面提升国民健康素质以及加强对健康产业发展的引导和管理具有基础性作用。我国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 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完善国民健康。2012年,《“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发布。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挂牌,负责拟订国民健康政策,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大健康产业具有拉动内需增长和保障民生的功能,国家和市场对其的关注和投入不断增加。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实选择, 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壮大新动能及优化经济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在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生活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升,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发展大健康产业有利于助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新发展,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展大健康产业能够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借助新技术、新经济等现代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扩大健康领域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有效匹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创新经济模式的重要探索,对推动物质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具有积极意义。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前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中产阶级群体扩大、国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提高、慢性病人群增加以及营养保健和生态养生行业崛起,大健康产业充分迎合新时期发展趋势,在“十四五”诸多利好政策及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的条件下,有望实现外延式增长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是政府部门更重视国民健康问题,相关政策、制度和要求不断优化,促进城市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提速。

二是企业更看重大健康产业的未来潜力, 加大管理人才和资金等资源投入,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国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随之扩大,催生大健康产业多元化消费市场形成。


二、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机遇

(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符合国际大环境及我国经济建设实际。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下行趋势显露,国际需求动能减弱,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逐渐转换,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而经济总量上升,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京津冀地区工业配套体系完整, 从供给端、消费端及产业增长带动效应来看, 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应依托庞大的消费群体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加快实现协同发展,成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二) “新基建”为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0年,我国为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启动“新基建”,各地积极开拓产业发展新资源和新空间,主动对接数字经济、智慧城市以及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促进产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新基建”不仅包括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新基建”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基础设施,为新兴产业发展赋能,推进新技术变革。加快推进“新基建”有助于京津冀地区形成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产业布局、培育消费动能,推动京津冀大健康关联产业项目一体化建设,形成以“新基建”为支撑的大健康产业联盟。

(三)“十四五”对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是我国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工业化、城镇化及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多元挑战,诸多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但市场潜力较大,呈现出高科技化、精准化、智能化、融合化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产业规模不断增长,这对京津冀大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京、津、冀三地拥有生物医药、中医药等健康产业、丰富的医学资源和教育资源以及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在健康产业链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应抓住“十四五”机遇,加强三地产业链协作,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京津冀大健康产业集群。

(四)“健康中国2030”为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制定体现了我国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进一步提升了大健康产业的战略地位。各地相继出台与民生和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一系列举措,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任务之一,也是未来城市经济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有利于京津冀地区吸引优质产业要素资源,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引领国内外大健康产业集聚,围绕服务健康需求提质增效,逐渐向研发、生产、贸易和物流等关联领域拓展。

三、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 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是京津冀健康基础产业发展的基石

京津冀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 为大健康产业中的健康基础产业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2010年~2020年,京津冀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医院数量、卫生人员数量和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量在全国所占比重为7.21%~10.18%,处于国内较高水平(见表2)。

京津冀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在全国所占比重

(二) 生物医药、中医药逐步成为京津冀大健康产业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已基本实现原料药、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和第三方服务等产业链全覆盖,京、津两地还拥有全国领先的医药、护理和生物工程等专业科研院所,科教和文卫资源居于全国前列。京、津两地的生物医药产业覆盖医疗设备、医药健康、医疗服务、孵化平台、检测机构和金融支持等多个大健康领域的产品研发、技术转化、生产制造和商贸物流等环节,大健康产业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具活力的创新产业之一。

在中医药领域,京津冀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大量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龙头企业在现代中药研发、名优中药二次开发和中药国际化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整体实力处于我国领先水平。多年来,京津冀地区以企业为主体,形成了多学科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竞争优势,聚集了一批高层次中医药科研人才。

(三)京津冀健康产业园区发展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

京、 津、 冀三地积极建设集产品研发、 高端生产制造、国际物流营销、国际旅游康养及健康管理等于一体的自动化、 现代化、 人性化、环保化多功能大健康产业园、产业基地和示范区。例如,天津未来科技城由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形成的九州通医药健康产业园,以打造医药园、医疗器械园和医疗(医药)服务贸易园为主的泰达大健康产业园,依托亦庄经济技术和大兴生物医药集聚千余家企业的高端健康产业基地,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研发创新基地,北大医疗产业园以及丰台健康文化产业园等。

河北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健康产业园和示范区。河北作为国家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大省,拥有涉县、巨鹿、邢台、内丘、安国和隆化等十大中药材产业区,药材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集“医、药、养、健、游”于一体,宁晋则大力推进省重点项目生物大健康产业园建设。

(四) 京津冀合作共建大健康产业联盟

为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实现健康资源共享共融、优势互补、互联互通,2017年以来, 京、津、冀三地卫生健康部门、京津冀健康城市建设联盟等共同主办一系列大健康领域产业发展与应用创新峰会,集聚业内专家和领军人物代表,围绕健康环境建设、健康服务、病媒生物防制、卫生城市建设、“厕所革命”、健康教育和促进、互联网与慢病管理以及健康产业扶植发展等热点议题,探讨健康城市建设理论和经验,倡导“大健康”理念,分享健康城市建设愿景、战略举措及保障措施,共建大健康产业联盟。

(五) “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京津冀公共健康服务共享

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全国医疗大数据高地。依托北京中关村产业技术和天津超算产业布局,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吸纳百余家医疗大数据企业,企业数量约是其他国家级大数据试验区的总和。京津冀医疗大数据产业基地落地天津滨海新区,在科研成果发布及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工智能(AI)影像诊疗平台大幅提升了人机协作的准确率和确诊率,大数据应用推动临床中心转变为产业中心,实现临床与科研并重。随着京、津、冀三地医疗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更多医疗机构分享临床检验结果和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数据,通过技术帮扶、远程诊疗、紧密型医联体、合作托管和人员培训等多种形式促进京津冀健康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六)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健康基础产业方面,京津冀以传统医疗机构服务为主导,新型健康服务、家庭及社区护理服务发展较慢,健康服务体系有待优化。

健康消费水平方面,京、津、冀三地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人口数量及消费水平等多重因素有关。京津地区医疗服务消费占比相对较高,河北在社会经济水平、医疗机构管理及执业医师数量等方面仍有较大优化空间。

健康消费模式方面,京津冀地区居民的健康消费理念已建立,对大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呈多层次、多元性和定制化趋势,有待进一步将健康消费理念融入日常消费,拓展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和消费群体规模, 促进消费模式从治疗向预防、康养和保健等复合模式转变。

产业互联互通方面,存在需求与要素流动机制不完善的矛盾。与我国其他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地区在要素市场、城市配套及制度衔接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水平较低,高端健康产业链发展受限于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资源不对等和基础研究实力不均衡等因素,三地健康服务业高水平合作存在一定困难,大健康产业体系建设水平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目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求不匹配。

大健康产业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方面,存在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近似、重大基础设施重复、环境污染及市场过度竞争等短板,难以形成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具有交互关联性的大型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软环境建设不足,产业集群中的共性技术创新优势难以发挥,集群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受限。

大健康产业数字化方面, 医疗健康大数据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健康信息数字化共享、健康医疗资源配置及健康医疗部门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

四、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政府间合作 引导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

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 推进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方针政策落地。明确京、津、冀三地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分工,出台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规划并形成相关推进机制, 着力打造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国际大健康产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软硬件配套设施, 健全三地一体的大健康产业诚信体系,构建跨地区、跨领域的大健康业态联合监管机制,大力营造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软环境, 提升医疗等相关领域的服务能力,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联合平台。

(二) 加大资本投入 助力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

融资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是制约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需加强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发财政、信贷和自有资金的合力,缓解京津冀大健康产业融资不足的短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提升金融机构参与大健康产业的积极性,创新融资担保模式、资本证券化模式,建立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构建符合京津冀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律的金融服务体系。

(三) 以创新为驱动力 构建京津冀现代大健康产业体系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重要的发展目标。在医疗健康领域,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和医药物流等行业的科技创新尤为重要。

医疗器械方面, 京津冀地区需合作推进医疗器械关键技术攻关,突破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研发瓶颈,加快形成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建立医疗器械企业创新联合体,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技术、急需产品和整机设备攻关,实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生物医药方面,加强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临床和药物开发等环节对于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的汇聚,加快引进全球前沿技术项目,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竞争力。

医药物流方面,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着手, 提升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度,打破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助推我国自主制造研发的大健康产品国际化发展。

(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加大人才供给和素质提升

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看,大健康产业作为具有较大发展潜能的新兴产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医药行业就业门槛较高,岗位需求量较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产业智能化发展,未来医药健康领域人才就业流向将呈多样化趋势,如养生保健、医疗护理及健康科技创新等。这要求相关部门前瞻性地制定人才培养长期规划,构建专业院校和社会机构等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 扩大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规模,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五)强化科技应用 推进京津冀大健康产业数字化建设

大健康产业涉及范围广,具体业务差异度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利用智能科技实现数字化发展是解决大健康产业发展差异的有效途径。应充分利用京津冀高校和科研院所优质资源,加强大健康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硬件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培育大健康产业新业态,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及京津冀地区居民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围绕京、津、冀三地医疗卫生服务职能,以需求带动服务,以行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重点加强智能健康制造、智能健康营养及智慧医院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健康大数据在医疗、养老、养生保健、环境安全、生命科学、 医药和医疗器械研发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构建京津冀大健康产业数字化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张瑾.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C]//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7~2018),2018.

[2] 赵燕.以创新驱动助推健康产业拓展升级[J].科技经济导刊 2019(27):191-192.

[3] 王芳 雷晓盛.健康产业背景下中医药人才需求与分析[J].管理观察,2018(11):170-172.

[4] 何志辉.数字经济推动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营销界,2019(12):4-5.

[5] 薛向东.推动首都数字健康产业发展[J].北京观察,2019(8):40.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京津冀旅游协同网络演化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TJYY19XSX-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沈艳兵,硕士,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宏观金融、普惠金融;单晨,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璐琳,贵州省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


本文仅供政策速递、知识分享之用

侵删:vip@jiuli360.com

400电话
客服微信
我要合作
索取方案